6旬漢胃酸倒流從鼻流出影響睡眠 港大醫學院全亞首引入磁石環作治療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19/12/17 17:55

最後更新: 2019/12/17 18:01

分享:

分享:

左起為港大醫學院外科學系食管腸胃外科講座教授羅英傑、病人胡先生及外科學系臨床助理教授黃宇匡。(陳正怡攝)

港人壓力大,胃酸倒流情況趨增,部分嚴重者接受傳統胃底摺疊手術後,卻出現打嗝甚或會復發等。港大醫學院引入磁石環增強食道括約肌功能手術,利用微創方式以磁石環將患者食道括約肌「箍實」,不但防胃酸倒流食管,磁石環更可調節鬆緊,病人進食不受影響。

港大過往研究發現,本港胃酸倒流發病率自2002年至2011年間趨增1.3%,平均每百港人就有4.5人出現胃酸倒流情況;情況持續如未獲處理,不但影響生活質素,嚴重可致食管黏膜出現癌變。

6旬胡先生2017年退休前任醫院前線文職,因精神壓力及生活習慣問題,致持續10年受胃酸倒流困擾。他直言發病初期症狀只間或出現,惟至5、6年前胃酸倒流情況加劇,平躺睡覺亦有胃酸液從鼻腔流出,嚴重影響睡眠質素。

他直言,2年前到私家求醫接受檢查發現胃部問題嚴重,食道亦見發炎,遂轉介到瑪麗醫院作進一步治療;今年11月下旬獲建議接受植入式磁石環括約肌增強手術,術後翌日已可出院,胃酸倒流症狀亦完全消除。

港大醫學院外科學系臨床助理教授黃宇匡解釋,手術只需於病人腹上打開4、5個小孔,透過微創先將病人隔疝缺陷修補後,再按食道粗幼,植入以13至17粒鈦金屬磁石珠組成的磁石環,圍繞下食道括約肌位置,以防止胃酸液倒流,手術過程2小時,病人翌日已可出院。

港大醫學院外科學系食管腸胃外科講座教授羅英傑續指,傳統治療胃酸倒流的胃底摺疊術已沿用多年,需改變胃部結構,拉高胃頂包圍下食道括約肌,以達致防胃酸倒流情況,惟逾半病人術後,因括約肌增強致吞嚥困難,或有脹氣腹脹及放屁增多情況,有少數患者長遠仍會再出現胃酸倒流情況。

他表示,磁石環植入後會按病人進食,調節括約肌鬆緊,同時防胃酸倒流情況,亦毋須改變胃部結構,成效與傳統手術相若,但出現副作用較少,8成半患者術後更毋須再服胃酸抑制藥物。

黃稱,由於磁石環非屬身體組織,病人或會出現磁珠入侵食道情況,需透過微創取出,惟機會僅不足0.15%;而植入磁石環後,進食時需靠食管用力鬆開磁石環,故如腸道蠕動功能較弱者則不宜接受此手術。

港大醫學院今年6月從美國引入磁石環增強食道括約肌功能手術,屬亞洲首個引入此技術的地區,至今已為4名病人植入磁石環治療胃酸倒流,平均一個磁石環索價4萬元。

羅英傑補充,磁石環費用暫毋須自費,相信隨本港胃酸倒流情況趨普及,磁石環手術可為病人提供多一個選擇。

記者:陳正怡